書畫同源談六法

書畫同源談六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陳漢忠

前言

書畫異名原一體

文圖有別氣神親

南齊謝赫規繩定

六法品評今古珍

 

書法與畫的關係,不僅彼此在抽象意念上相似,在具體的技法上也是相通的。唐朝張彥遠便有「書畫異名而同體」的名言。南齊謝赫在(古畫品錄)中提出的「六法論」(氣韻生動、骨法用筆、應物象形、隨類賦彩、經營位置、傳移摹寫),以氣韻作為品評和創作的標準,其繪畫理論成為後代畫家,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準則。因為,書畫同源的關係,繪畫評價的標準,似乎應該也適用於書法。壹、書畫同源之由來按史書的記載書畫同源之由來,有下列幾種說法:

 

(一 )「河圖」就是圖畫,「洛書」就是書法。

黃河龍馬背河圖

洛水神龜書洛符

八卦伏羲為肇始

源同自此且相扶

這種黨說法應追溯到上古時代,尚書.願命「天球河圖」。 傳說「河圖」是黃河中出現的龍馬背上的圖畫。「洛書」是洛水神龜背上的文字,伏羲效法「河圖」創造了八卦,夏禹依「洛書」而作九疇,成為最早的圖畫和文字。就是書畫同源的肇始。可以說 「河圖」就是圖畫,「洛書」就是書法。

 

(二) 書和畫在源起時代十分相近

氏族幟標如畫字

殷商銅皿露端倪

象形事記書通義

上古雷文圖可稽

從歷史意義來說,殷代銅器的氏族標幟文化和雷文幾乎不可分別, 當時的畫是簡單的圖案;書是簡單的象形。

 

(三) 書與畫的在技法上和審美觀念上是相通的

書畫造形技法同

思維審美理相融

皴勾使轉求神韻

筆墨大家兩善工

從藝術意義上來說,書畫在造形上有一些共同的原則:

書法與畫的關係,不只是彼此意念相似,技法上也是彼此相通的。

書畫不但使用相同的工具—-筆墨紙(絹)硯,在寫字和繪畫上,在運筆用上、審美觀念上,往往都有相通之處。

唐張彥遠:

「書畫同筆同法」

趙孟頫:

「 石如飛白木如籀

寫竹還應八分通

若也有人能會此

須知書畫本來同」

 

「石如飛白」是指用飛白的破筆、乾筆勾勒石頭。

但是,我們在欣賞畫中的石頭時,可以看到飛白的筆觸,卻看不出飛白的文字,這首詩更能證明書畫在筆法技巧上有相通之處。

蔣心餘:

「板橋作字如寫蘭,

波磔奇古形翩翩;

板橋寫蘭如作字,

秀葉疏花見奇致。」

孔武仲(宗伯集):

「文者無形之畫,畫者有形之文」

歷代中國許多偉大的文人畫家也都是書法家,而書法家也多能畫。尤其是元代受蒙古異族的統治,文人多不願出仕,乃寄情於繪畫,此時,文人寫意畫極盛,書畫大家多以書法入畫。

元楊維楨:

「書盛於晉,畫盛於唐,書與畫一耳。

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,其畫法即書法」。

(四) 文人畫的基本精神是書畫相通的

 

質樸詩情展雅風

取材異趣筆尤工

無形書法有形畫

寓意陶然筆外功

 

文人畫的基本精神:

一、畫中必須顯現出文人樸素的特質,達到詩、書、畫的融合。

二、畫中必須有文人的趣味性,題材大多取材於大自然,以遊戲翰墨為手段。

三、畫中必須有文人的個性,作品不一定重視藝術的要求,而一定要有創作性。

四、畫中必須有寓意於畫外的目的。

用筆的輕重緩急,墨色的濃淡濕燥,都要恰到好處。結構造型要精簡美妙,流暢自然,透過熟練的高度書法技巧,可以表達出有創造力的線條。自古以來,善書法者也多是善畫。由此可知書法就是繪畫的基本功夫,同樣的繪畫也能悟出書法的道理。

貳、書法家與畫家創造之異同

(一)相異

書家結體形抽象

氣骨精神重筆風

繪畫構思求意境

須先成竹映胸中

書法家所記憶與練習的是抽象的線形結構體。重視的是書法的筆法風格,把文字本身看作有生命的形象。強調的是字的骨、肉、血、氣、神。畫家所記憶與練習的是自然景象的結構體。 畫家寫畫時,是用筆蹟反映心中企求表現的意象。 就是古人所說的「胸有成竹」。

 

(二)相同

藝術求真追善美

心思眼手配無間

線形筆法臻純鍊

寫畫作書氣萬千

 

書法家或畫家創作時,必須心、眼、手迅速配合無間, 方可達到美完的功效。 繪畫本來便有「寫」的概念。 因此,繪畫又稱為「寫畫」。參、六法論的時代背景

 

革新文藝勢驚天

魏晉承先啟後賢

政教哲思諸術變

聲波撼世萬千年

 

談六法論以前,先談謝赫提出六法論的時代背景。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「文藝革新」的大時代,無論是宗教、哲學、文學、藝術等都產生了劃時代轉形和蛻變。尤其是中國書法和繪畫,面臨承先啟後重大改革和創新的刻。

在書法的創作上

王羲之的「蘭亭集序」

衛恆的「四體書勢」

衛夫人的「筆陣圖」

在繪畫的創作上

顧愷之的「傳神論」

宗炳的「山水論」。

在文藝評論的創作上

劉勰的「文心雕龍」

梁鍾榮的「詩品」

謝赫的「古畫品錄」

為魏晉南北朝的文藝開拓新的時代

尤其是「古畫品錄」中所提出的「六法論」

不但影響了古代,對現代的藝壇也有深遠的意義。

肆、何謂六法論?

謝赫(古畫品錄)中所提的六法是:

一、氣韻生動

二、骨法用筆

三、應物象形

四、隨類賦彩

五、經營位置

六、傳移摹寫

 

後人另有一解說:

一、 氣韻者、生動是也

二、骨法者、用筆是也

三、應物者、象形是也

四、隨類者、賦彩是也

五、經營者、位置是也

六、傳移者、摹寫是也

伍、六法論

「六法論」是南齊謝赫(古畫品錄)中最早提出的各種畫法講解,

因為極具意義,成為古代美術理論永桓不變的藝術評論準備。

(一)

生動交融成氣韻

筆存骨法密疏陳

象形應物求同變

隨類和諧賦彩新

(二)

位置經營繁見簡

傳移摹寫首求真

精研篤審悟新意

六法能兼是達人

 

「六法論」是南齊謝赫(古畫品錄)中最早提出的各種畫法講解,

因為極具意義,成為古代美術理論永桓不變的藝術評論準備。

一、「氣韻生動」:

(一)

形似神傳呈氣韻

自然生動且含情

墨渲筆撥皆凡品

無意天成拍案驚

「氣韻生動」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項,其他五法都是為了表現「氣韻生動」

但是,事實上「氣韻生動」也離不開其他五法,其他五法也離不開「氣韻

生動」,否則作品就缺乏了靈魂和精神。

「氣韻生動」要透過視覺、思維、聯想或移情等作用是用來形容繪畫所想要

表現作品的「精神氣質」,達到「形神兼備」效果。

*「氣韻」是「氣勢」和「神韻」

從字面上解釋「氣韻」就是「氣勢」和「神韻」。

「氣勢」是物態有形的真實表現。「神韻」是精神無形的氣韻表現。

藝術創作的具體效果,就是通過生動的「氣韻」表現出來的。

六法中認為有氣則有韻,無氣則呆板。

氣韻是由筆墨產生的,有時表現出圓渾雄壯;有時表現順快流暢。

氣韻是主客體融合為一,生動表現出物我為一的一種特質。

*「氣」是生命力,「韻」是和諧與協調

「氣」是呼吸吞吐,是有生命力的。「韻」是代表和諧,協調的。

氣韻是不可分割的:

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任何事物,必然是和諧的、協調的。

凡是和諧協調的事物,也必然是富有生命力的。

猶如一個正常的健康人,必然氣脈調和,呼吸均穩,目光炯炯, 神采奕

奕,充滿生氣勃勃的氣韻。反之,氣血不調,體態疲弱。

凡是好的作品一定要有生命力,必須掌握「動」的特質,才能「氣韻生

動」。

(二)

外師造化捕空靈

中得心源寓物形

遷想移情成妙境

天人合一入丹青

 

*   孟子說:「充實之謂美,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,

大而化之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謂神」。

創作一幅「氣韻生動」的作品,是由充實之美到不可知之神的創作過程。

也就是「外師造化」___捕捉自然景物,積存成為滋養。

「中得心源」___充實累積的能量,化成創作的動力,抒發出來。

「遷想妙得」___將抒發出來的能量,以純熟的走筆和運墨的技巧,

將之表達出來。成為一幅「氣韻生動」的作品。

 

  • 好作品必須是大自然、畫家、作品三者的「氣韻生動

氣韻調和落筆前

心靈興會出佳篇

仿摹因襲徒形象

獨有自然物外弦

 

一幅作品除了以筆墨、敷色、布局等來表現外,

 

更應該有大自然生動的氣韻,畫家發自性靈深處的生動氣韻, 才是一幅優

秀而富有「氣韻生動」的作品, 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,進而產生感動。

一幅優秀的作品必須是大自然、畫家、作品三者的共同的和諧與協調。

氣韻生動必須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,獨創而不是因襲摹仿的。

*歷代「氣韻生動」的作品

行雲流水、有韻美之氣:懷素的「自敘帖」

氣勢磅礡、有廟堂之氣:張大千的畫。顏真卿的書法。

才華橫溢、有才子之氣:徐文長「驢背詩思圖」,王羲之「蘭亭序」

古拙險奇、有金石之氣:吳昌碩的書畫。

韻味無窮、有書卷之氣:黃賓虹的山水畫。黃山谷的書法。

純樸自然、有鄉土之氣:齊白石的畫。

 

*如何才能達到「氣韻生動」呢?

 

發于墨者下之品

筆力浮光略勝微

意創如宜稱傑作

無為意造得神威

 

清、張庚(浦山論畫)中說

「氣韻有發于墨者,有發于筆者,

有發于意者,有發于無意者,

發于無意者為上,發于意者次之,

發于筆者再次之,發于墨者下矣」。

發于墨者___是就既有的輪廓,加以墨點渲染。

發于筆者___是以筆力皴擦,顯示出浮光。

發于意者___是按照自己的意念,以筆墨讓疏密、多寡、濃淡、乾潤各得

其所。

發于無意者_是畫家在下筆之前凝神貫注,以其平生「外師造化」,

細心領會,靈活思考所得到的氣 韻, 用成熟的構思,精練

的技巧, 提筆蘸墨,筆由神使,墨隨意化,旁若無人,忘乎

形骸,在有意與無意之間 ,獲得意外效果的線條或形體。

二、「骨法用筆」:

 

骨法剛柔慎用筆

陰陽向背戒孤貧

方圓五彩應兼備

吳帶曹衣疏密珍

 

「骨法」最早是星相學的概念。後來,人們用來比喻人內在剛直、堅定的性

格。

謝赫把「骨法」引伸為「骨力」作為繪畫用筆的藝術表現。也成為歷代評畫

的重要標準。

「骨法用筆」是指書畫中講求生動有力的筆墨線條,而且是能傳神的線條。

線條是中國書畫藝術表現上最重要的特點,從魏晉南北朝以後,在線條的表

達上就有疏密兩種體系。

 

*疏體畫法

疏體畫法以張僧繇為代表,歷史記載張僧繇作畫

「筆才一二,像已應焉」

張僧繇是用方筆來表達點、曳、斫、拂不同的書法運筆方法,

具體的運用在作畫上。

吳道子繼承了疏體畫法,並且發揚創作了「蘭葉描」。

据說他的「送子天王圖」使人有天衣飛揚,滿壁風動的感覺,後人稱為「吳帶

當風」。

 

*密體畫法

密體畫法以顧愷之、陸採微為代表,其線條是用寫小篆的方法來表現出來

的,顯得珠圓玉潤,均勻而連續不斷,所以稱之為「一筆畫」,也稱為「鐵

線描」。

西域的畫家曹仲達繼承了密體的線條描法,他用密體描法繪畫佛像畫,非常

有特色,人稱之為「曹衣出水」後代又稱之為「曹衣描」。

中國畫的線條經過歷代畫家的研究,表達的方法更多了。

其實,所有線條的畫法,都是以書法中篆的圓筆、隸的方筆為基礎的。

也和中國人「天圓地方」的觀念是相通的。

*南、北山岳不同的皴法

中國畫另外有一種特殊的表現技巧就是「皴法」。

「皴法」因為環境不同,表現出來的也有不同:

北方山岳多石,常用方筆的斧劈皴、馬牙皴、亂柴皴等。

南方山岳多草木,常用圖筆的披麻皴、牛毛皴等。

中國書法也是一樣 北方的碑多方筆,南方的帖多圓筆。

主要是指畫中的筆墨用法。

無論是用剛性或柔性的筆作畫時,一定要有效的控制線條的運用,

才能有表現力、有感情性。

*墨有五彩(或墨有六彩)

墨有五彩:黑、乾、濕、濃、淡,

(墨有六彩:黑、白、乾、濕、濃、淡)

墨色有了變化才能表達出層次向背,產生不同的畫面。

懂得運用靈活生動的筆墨,才能讓畫面更富有韻味。

用筆要不痴不弱,不急不緩即得筆氣。

用墨要不枯不滯、濃淡、乾濕得宜即得墨氣。

「筆者墨之帥也,墨者筆之充也,筆非墨無以和,墨非筆無以附」。

*用筆有三病:

 

一曰板,二曰刻,三曰結

板者腕弱筆痴,不能圓渾。

刻者運筆中凝,妄生圭角。

結者欲行不行,當散不散。

*用筆、用墨之法

存心要恭,落筆要鬆。

存心不恭,下筆難工。

落筆不鬆,氣勢成空。

格法不功,散漫韻窮。

三、「應物象形」

「應物象形」是書畫重要的課題,作畫要有物體「象形」的對象,因為繪畫的

象形,不能太像,太像就過份刻板,也不能不像,不像把過份虛幻。

 

應物象形似幻間

方知取捨地寬閒

靜觀物態中求變

創意機生巧不艱

 

「應物象形」是書畫重要的課題,作畫要有物體「象形」的對象,因為繪畫的

象形,不能太像,太像就過份刻板,也不能不像,不像把過份虛幻。

「應物象形」就是刻畫出物體的外觀形態,就是「以形寫形,以色貌色」,

不可隨意的主觀臆造,必須尊重客觀的取捨。所以要知「取其所需」「捨其

所不需」的道理。要達到以形寫神,通過自然景物來表現書畫家的思想和

感情。

齊白石說:

「我畫好看的東西,畫有生氣的東西,我畫一個草蟲都願它生機活潑。」

「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,太似為媚俗,不似為欺世」。

*「應物象形」先求「似」再求「變」

「應物象形」是應由寫實開始,先求「似」;進而才是誇張,求「不似」;

再進而求「變」。就是求「似與不似之間」,才能產出創作。

這和中國文學中的「詩」創作的賦、比、興的方式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書法的創作也是如比,先摹臨,汲取各體各家的精華,再融合為一體, 再經冶

練中求變,變成自我的面貌。

 

四、「隨類賦彩」

 

隨類染渲添賦彩

南幽北烈色宜和

應知當黑白尤貴

濃淡重輕意境多

從彩陶、青銅、兵馬俑、已經有了色彩的使用。所以,色彩在中國藝術文化

中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。

賦彩是指著色(施色),也就是色彩的運用,依照物類的時間、地點施予不同

的色彩。

「隨類賦彩」在中國繪畫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
書法家用黑和白,來表達書家心中無窮盡的色彩。

畫家運用各種色彩來表現所見所知的萬象。如:

以綠色代表春天,以青色代表夏天。

以絳色代表秋天,以黑色代表冬天。

主要是表達各種季節特殊的美與和諧。

在國劇的臉譜中也以不同的色彩,來顯示生、旦、淨、丑、末各種角色

的特性:

紅色代表忠烈,如關公。

黑色代表正直,如包公。

藍色綠色代表草莽人物。

把白粉塗在鼻頭代表小丑等都是隨類賦彩的藝術表達。

雖然,色彩和筆墨有其藝術的特殊性,畫家有時偶用鮮艷或淺淡的色彩發揮

自己的個性,亦非不可,惟必需符合畫面調和的原則。

五、「經營位置」

經營位置悟繁簡

布局密疏聚散求

最忌滯呆無化變

高低遠近透山丘

 

經營位置」就是國畫中的布局,西畫中的構圖。無論中、西畫,位置的經營

是很重要的。講究賓主、呼應、虛實、繁簡、參差等各種關係。通過全篇的

布局,來表現作品的整體效果。

*布局原則:

(一)、線和面的安排,切忌呆板和平均。

(二)、畫面不要有平直線條的組合,要有疏密、聚散、大小的配合與照應。

要「疏能走馬,密不容針」、「密處求疏,疏處求密」。

(三)、要重視有中國畫特色的:

俯瞰法:由高處遠望山外有山的。

高遠法:由下仰望的。

深遠法:由前山窺見後山的。

平遠法:由近平望遠處的。

從這些原則去布局才能畫出畫家心中所想像的事物形態。

「當黑方知白可貴,能繁始悟簡之真」。

書法和繪畫一樣,很講求黑白、虛實的關係。講求疏密、聚散、細粗的原則。

六、「傳移摹寫」

傳,是傳授、流布、遞送。摹(模),是摹仿(效法),從對自然物象的求真、

求似的轉移摹寫,到求變、求新的創作。

「傳移摹寫」是研習國畫、書法者必經的過程,是練習書畫的基本功夫,是書

晝繼承傳統的重要手段。

傳移摹寫本宜真

世代師承繼火薪

學院專修相習授

技純蛻變始求新

 

 

傳,是傳授、流布、遞送。摹(模),是摹仿(效法),從對自然物象的求真、

求似的轉移摹寫,到求變、求新的創作。

「傳移摹寫」是研習國畫、書法者必經的過程,是練習書畫的基本功夫,是書

晝繼承傳統的重要手段。

傳移摹寫不能閉門造車,中國傳統藝術重視代代相傳的師徒制度, 因此,產

生了門派相傳和地區、年代、文化背景不同的畫派、畫風、畫法。

傳移摹寫除了師徒制度外,學院制度也是一修傳授學習的途徑。

兩種制度雖都有其優劣,卻可並行而無礙。

總之,無論如何選擇,都要在領會前人經驗基礎上,從臨摹學習開始,再以

大自然為師。

陸、結論:

謝赫提出六法之時,並未對六法有理論上的具體說明。

現存各種對六法的闡釋,都是依各人的理解加以解釋的。

因為,書畫同源,六法理論可以兼用於書法,是無可致疑的。所以可以說

六法理論也是書晝畫藝術家追求作品神韻精粹的準則和目標。也是最高的要

求。一般都是很難能全部達到的,能夠擅長其中的一項,也就夠了。

「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」,在不斷學習,不斷積累前人的知識和經驗中,才能

創作出自己的作品。

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。

如此,使古人之書晝皆成我之書畫;不會再有恨我不見古人的感嘆了。

因為時代的變遷,後人如何把傳統中華文化藝術發揚光大,就是我們的責任

了。

 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.